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午后,2017級創(chuàng)新班的同學有幸與中國藥科大學戚進教授一起進行了一場生動有趣的中藥探究之旅。
中藥是我國傳統醫(yī)藥學中的重要部分,藥物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其起源可追溯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嘗百草”,自此之后,歷朝歷代都有名醫(yī)出現,華佗使用麻沸散刮骨療傷,張仲景編寫《傷寒雜病論》,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故事。西方醫(yī)藥同樣歷史悠久,早在古埃及時代就有使用香料處理尸體制作木乃伊的技術。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產生了現代醫(yī)藥學科。戚教授通過他幽默風趣的語言,帶領我們穿行于中西醫(yī)藥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感受著古代醫(yī)藥的神秘。走進現代藥學“大觀園”,同學們驚嘆于人參的人形狀貌,麥冬的神奇功效,了解云南白藥是怎樣“煉”成的,以及如何在保護麝類和獲取麝香之間達到平衡。在戚教授的講述聲中,我們了解到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屠呦呦團隊的艱苦研究過程,在對抗疾病的道路上人類的頑強和執(zhí)著,更明白了研究醫(yī)藥對人類的重要意義。
接著,我們走近藥科大學,觀賞秀麗的校園風光,了解校史名人,品味傳承精神。
正當同學們意猶未盡之時,老師的聲音卻戛然而止,演講結束了。而在一片寂靜中,老師的聲音再一次響起:“大家聽得都很認真啊,那么大家可有什么問題?大家可以踴躍舉手發(fā)言。”話音剛落,同學們便迫不及待紛紛舉手。“請問您提到的藥物除了可以防止腫瘤轉移,對惡性腫瘤有效果嗎?”“腫瘤現在仍然是醫(yī)學界的一大難題,仍沒有什么很好的手段,從最先進的細胞技術,到傳統的切除,都有很大風險。不過,希望你將來能解決這一問題。”大家不斷提出各式問題:“中藥不是只包括植物嗎?那礦物中藥是證明回事?”“西醫(yī)治病,中醫(yī)調養(yǎng)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嗎?”同學們海闊天空的各式問題,不僅活躍了氣氛,更讓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了中藥。
這次活動,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增強了同學們對中醫(yī)學的興趣,增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了解。
作者:屠昕妍 周雯妍
(滿春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