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常州市第一中學“一中講壇”如期舉行。作為促進學校教師專業(yè)成長、豐富教師課余生活的平臺,每個教師都可能成為講壇的主角。本期講壇內(nèi)容很豐富,既有“美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考察見聞”、“腳踏實地的德式教育”,也有注重生活技能培訓的“快樂學烘焙”課程。
劉波老師作了《美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考察見聞》的報告。他將自己在美國的培訓考察的見聞和研究向老師做了詳實的匯報,讓一中的教師感受到了美國的大學、中小學的風采,也了解了美國教育的一些具體內(nèi)容。
劉老師先從“沒有圍墻的大學”的話題開始,用圖片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了這一次考察的包括哈佛在內(nèi)的美國著名高等學府。這些大學學術氛圍濃厚,沒有圍墻,給人不一樣的感覺。隨后,他談到美國的高中的管理模式,由于聯(lián)邦制國家,每個學校都是不一樣的風格,有的較為開放,有的卻也很嚴格。
他通過三場講座報告,進一步了解了加州系統(tǒng)的教學認證和教師評估與發(fā)展,美國教育體系設置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他發(fā)現(xiàn)美國的教師大多是自費培訓,并且當老師的要求很嚴格,老師的職責也分為管理和教學兩類。美國學校的課程沒有統(tǒng)一的要求,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學生在校時,大多是走班制上課。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教室,可以由自己的學科和喜好布置。課堂教學也比較輕松和開放,非常注重小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美國中小學的信息化程度普及與中國差不多,但所不同的是,美國中下學電子設備的使用頻率很高,更新?lián)Q代很快。上課學生可以用平板電腦隨時查閱,以最快解決疑難問題,圖書館和一些公共區(qū)域,電腦都可以隨時使用。還有些學校,有專門的電子教室,方便學生小組探究學習??偠灾?,信息化建設在美國的學校是十分普遍而且重視的,他們運用信息化使得教學更加高效率,更加的便捷。
講座過后,大家收益頗豐,拓寬了視野,也對未來中國的教育改革十分的期待。

景文靜老師的《腳踏實地的德式教育》,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國工匠、德國制造”,這些詞匯都詮釋了德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品質(zhì)的國家,對于品質(zhì)的追求讓他們的教育也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景老師在講座中談到:“人有物質(zhì)需要,但精神需要比物質(zhì)需要更重要,同時歸屬感對一個人也非常重要”。
針對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景老師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德國學習的見聞和感受。一是德國交流的游蹤概況。二是德國的教育概況,特別強調(diào)了由于國情不同,德國非常重視職業(yè)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而與國內(nèi)基礎教育不同的是雖然在基礎教育階段,德國的學生相對自由度較高,但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分化現(xiàn)象。而德國的教育更注重大學的教育。三是德國的美術教育。德國美術教育的首要特點是注重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啟發(fā)性的統(tǒng)一。開放不僅僅是指課堂教學方法的開放,更重要的是指開放式的教學能夠從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上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主動性。其次在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上,更加注重師生的平等與和諧,在對待藝術的認識上,每個學生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據(jù)自我的認知暢所欲言,而這種對課堂互動的友好方式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主動性,發(fā)揮其想象力。四是中德美術教育比較。德國教室的設備布置,強調(diào)互動式的教學,對師生權利的高度尊重,守時務實嚴謹,給交流團留下深刻印象。
景老師生動有趣的講課,使得講座深入淺出,給在場老師很多啟發(fā),幫助老師進一步深入認識德式教育。相信這樣的思想滲透必定會潛移默化中對教師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

在課堂上,教師是能手,把知識和思想傳遞給學生。如果在課堂外,他們還是烘焙高手,是不是也同樣精彩呢?
陳希磊老師是歷史組的“巧手”,對種植多肉、烘焙、手工等各個方面都有研究。此次,她自主申報的課程“快樂學烘焙”準時在食堂一樓開班,老師們紛紛前來捧場。課程內(nèi)容涵蓋蔓越莓餅干、紅茶炮制等,讓很多第一次接觸烘焙的老師充滿了好奇,在現(xiàn)場制作、烘烤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
從烤箱里拿出自己烘焙的餅干、蛋糕,看到的是勞動成果,聞到的充滿愛意的香氣,心里感受到的生活的味道,自己動手做烘焙,不僅是品嘗,更體現(xiàn)了一中教師的生活品位。而這種敢于嘗試、積極動手的生活熱情必然讓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
(張蓉、顧鑫浩/文 趙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