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諾貝爾大門的鑰匙——記2015屆新生夏令營之研究性學習指導講座
來源: 錄入者: 發(fā)表于: 點擊:
蔣主任首先對比了中、美教育對于研究性學習的態(tài)度。他指出,美國教育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中國教育注重直接向學生講解原理,目前中國教育急需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真實生活體驗來獲取知識,取得進步。研究性學習的特征主要有四個:重過程、重體驗、重應用、重全員參與。
接下來蔣主任介紹了高中課程中研究性學習的大致情況。研究性學習共15個學分,學生自由形成學習小組,要在高中三年之內完成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各一份。
最后,蔣主任就如何選題、指導老師的選擇、如何制定方案、研究過程、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展示、組織與完成時間等方面向大家做了具體講解。
報告結束后,各班組織了研究性學習的分組與討論活動。
讓諾貝爾成為我們的專屬!
三天一中夏令營的最后一場講座是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講座一開始,一中的老師就向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真實情況,那就是極少有真正的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因為當今的教育難度高、節(jié)奏快,老師更傾向于把學生們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要點直接灌輸。畢竟我們都要參加中高考,所以這種教學方式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們真的只能在這種模式下成長嗎?當然不!作為祖國的花朵、新一代的有志青年,我們有自信也有能力在保證基本知識熟練掌握的前提下,進行能夠培養(yǎng)我們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性合作學習。從確定課題到制定方案,從撰寫問卷到實地調查,從完成報告到細心修改,一個個的步驟都在鍛煉我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敏捷觀察、友好合作、耐心書寫等等的技能。
相信通過一屆屆的堅持不懈,一份份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實戰(zhàn)鍛煉,一定能夠在一中培養(yǎng)出具有探究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一定能夠在全國尋覓出具有此類精神品質的人才,在不久的以后,在面對全世界的領獎臺上碰下一個個真正屬于中國人的諾貝爾獎杯!讓諾貝爾獎杯成為中國大家庭的??停?/span>
高一(10)班 滕菲
打開諾貝爾大門的鑰匙
--記高一夏令營之“研究性學習指導”
新的環(huán)境,新的感悟,三天的夏令營活動很快結束了。最觸動我們的是一堂有關研究性學習的指導。
也許,許多同學都像我一樣,曾經就聽說過“研究性學習”這一名詞,但是,它僅僅是一個口頭的概念,我們對它并沒有深刻的理解。但在今天,老師向我們介紹了研究性學習。
首先,老師提到了我國的諾貝爾之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以來,我國得過諾貝爾獎的人寥寥無幾,這跟我國的國情明顯不成比例,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傷疤?
老師帶領我們從中國的課堂尋找答案,提到中國的課堂,我們首先會想到的詞無非就是枯燥,乏味,而美國的課堂卻是生動有趣的,該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強度,在中國的象牙塔模式中,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大腦被上了鎖,而打開這把鎖的鑰匙就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途徑便是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可以從該活動中積累經驗,鍛煉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力。
接下來,老師講述了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方法,在座的同學們都躍躍欲試,開始構思自己的選題,相信經過同學們的努力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高一(9)班 張睿愷
高一新生夏令營——研究性學習
今天是一中2015級高一新生夏令營的第三天,下午一點半,新生們來到藝術館接受研究性學習的指導。
老師首先闡述了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當前中國基礎教育缺失,教學進度快、難度高、知識點多,反而較外國省略了很多東西。中國式教育通常是直接告訴學生原理,而國外例如美國則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身經歷,自己總結原理。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教育雖然能在10分鐘內講解完一個原理,但學生并不知道成功與失敗,對知識的理解是抽象的;而美國學生盡管要花一個星期學習一個原理,但他們能從中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主動學習,是有趣和生動的。
老師接下來介紹自江澤民主席提出創(chuàng)新理念,上海率先提出“研究性學習”概念以來,中國也開始逐漸注重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重過程、重體驗、重應用、重全員參與”是研究性學習的4個基本特征;同學們可以自行選擇課題展開研究,選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社會問題等。選擇的課題需以小不宣大,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合理分工,制定計劃方案,找好指導老師后就可以進行研究了。
通過此次學習,同學們深入了解了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受益匪淺。為了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人際交流,自我表達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希望同學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第一次研究性學習中去。最后預祝同學們在高中的學習生活充實快樂!
高一(9)班 張樂
改變,從我們這一代開始
---研究性學習報告感想
“創(chuàng)新是民族的靈魂,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今天我們在藝術樓聽了研究性學習報告,我對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人曾經統(tǒng)計過,一個國家35年左右,就可以有一定的科研突破。但現在的中國,從建國至今已66年,卻無人獲得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不說美英法那些發(fā)達國家,就反觀印度,獲獎人數也比我們多得多,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當今中國教育進度快,難度大,但與社會聯(lián)系較小,缺乏實用性,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積極地參與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適應生活、社會的多方面能力。親身經歷,有動手的過程、真實生活體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探索實踐能力,在“做”中學。
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努力求知就是我們這一代最需要的品質。改變,從我們這一代開始!
高一(10)班 鄭夢琦
中華之崛起離不開個人實踐
——聽研究性學習講座有感
今天,我聽了一場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講座,深有感觸。
首先,我了解到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很少,這與我國此時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符的,究其原因,是我國學生太注重于學業(yè),而忽視了主動的實踐與探究,而我國為了改善這一局面,進行了課改,增加了研究性學習這門學科。
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的是我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我們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正是我們最為缺乏的。
在社會調查中,我們能夠鍛煉自己的表達和口語交際能力;在分析討論時,我們能夠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總結反思也能夠讓我們得到各方面的改善和提升。也許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棘手的問題,然而這正是對我們意志的磨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不停地吸取經驗教訓,并逐步完善,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全面發(fā)展。
而正是我們每個人的努力與提升,促進了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樣才能讓思維的火花不斷迸發(fā),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
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在研究和實踐中提升了自我,也更為這個社會的進步,乃至整個國家的崛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中華之崛起確實離不開個人實踐。
高一(10)班 王育銘
(李揚 供稿)
![]() ![]() |
主辦單位:常州市第一中學 蘇ICP備05086717號-1
地址:常州市椿桂坊蘇家弄55號(213003) 聯(lián)系電話:(0519)88121926 (周一到周五,8:00-11:00,13:30-17:30)
技術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常州萬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訪問統(tǒng)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