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從一中走出的北大“社會人”——記我校2013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邵嶷
來源: 錄入者: 發(fā)表于: 點擊:
邵嶷,常州市第一中學2013屆畢業(yè)生,以優(yōu)異成績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錄取。在大學期間,曾獲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唐立新獎學金等;多次參與國家部委、校團委組織的實踐調(diào)研活動;其帶領的“挑戰(zhàn)杯”學術競賽參賽團隊于2016年獲北京大學跨學科競賽類特等獎、特殊貢獻類特等獎。此外,他的另一項作品“新興宗教研究”同時獲得北京市一等獎,今年11月將赴全國參加比賽。2017年,他以學業(yè)綜合排名年級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被保送到本系攻讀碩士研究生。
【點亮明燈的人】
說起邵嶷,每當石瑛老師說起這個得意門生的時候都充滿了驕傲。“不遷怒,不貳過。這是孔子對顏回的肯定,這樣的評價我只給邵嶷”。作為他的高三班主任,石老師說:“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而言,他并不是與生俱來就具備超越常人的能力,只是他更善于和別人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加上不斷的努力,才攀登到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于成績而言,他也有過起伏,也曾應總是追求快速完成作業(yè)而吃過虧,但是他最大的優(yōu)點是愿意和老師分享自己的煩惱,愿意傾聽師長的建議。老師的用心指導加上他的謙虛努力,最終使他實現(xiàn)了上北京大學的夢想。
說起母校,他說有很多老師是成長路上的明燈?;貞浧鸶咧械纳?,除了繁忙的學業(yè),更多的是教師的陪伴。他回憶高三期末聯(lián)考失利后,老師們在走廊上找他談心的情景,語文老師拍著他的肩膀幫他尋找語文學習上的亮點,不斷鼓勵他;數(shù)學老師幫他梳理知識點,鼓勵他學習最重要是建構(gòu)知識體系;英語老師針對作文問題,給他單獨準備話題和素材……
“高中老師對我的引領那肯定是全方位的。每當我有波動時,從來聽不到他們一句責備的話,他們總是引領我,教給我更好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和他們的每一次促膝長談都讓我銘記。”
【“領袖”的力量】
“被評為一中‘十大領袖學生’,成為了我成長過程中至今仍很驕傲的事情。那次活動一方面是自省,看到我的同齡人那么出色;同時也明了自己的優(yōu)點,能夠?qū)ξ磥淼陌l(fā)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于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這個活動在校園內(nèi)樹立了一種風氣,一種氛圍,讓我們都明白除了學習,我們還更要關注家國、關注綜合素質(zhì)”。邵嶷在回憶高中自己參加過的活動時,提起了最難忘的“十大領袖人物”評選活動。
在進入高一時,他就聽說過“領袖學生”、“魅力學生”,他暗自下定決心,要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為此,除了不折不扣的好好學習,他更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鍛煉。他積極參加學生會、社團招新,應聘成為紀檢部副部長,后來還兼任了外聯(lián)部部長,學生會的系列活動都參與策劃,也身體力行。高一時利用暑期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穿上“紅馬夾”在南大街步行街做文明交通志愿者,請民俗專家季全保講解老常州文化,去韶山希望小學看望貧困兒童。高二時參加學生會自發(fā)組織的“保釣宣傳”活動。
在他看來,進入北大后,能夠在各種活動中掌握主導權,在形形色色的文娛活動中成為組織者,甚至是拍板者,更多的是離不開高中的豐富活動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他能夠迅速適應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并不斷挑戰(zhàn)自己。大學里偶然的一次機會,邵嶷小組的作品“‘于無聲處聽驚雷’——多元視閾下鄰避效應解決途徑與風險管控方式研究”獲得北京大學第24屆“挑戰(zhàn)杯”跨學科競賽特等獎;同時,此項作品和他的另一項作品“新興宗教研究”獲得北京市項目一等獎,11月20日將赴上海參加全國賽。北大120周年校慶籌備組與央視合作拍攝以“與北大同行”為主題的系列紀錄片,對鄰避效應的研究成果和其整個研究過程都特別感興趣。
【但為蒼生俱笑顏】
還在讀高中的時候,費孝通先生對“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勾勒便已勾起邵嶷對社會學的向往,他深深明白,這句話不止是一種情懷,更意味著一份責任。
“不替君王唱贊歌,但為蒼生說人話。顧炎武說,王朝的衰亡是王朝之事,與天下任何干;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的,為一國憂,為一君憂,只不過停留在某一時代而終不能超越亙古歷史長河;而為天下蒼生憂,才能達到博愛,才能真正擔起民族的、知識分子的重擔。”這段文字來自于邵嶷高三時候的一篇隨筆,我們?yōu)?ldquo;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震撼過,也為“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壯志而激動過,可一個高三的學生擁有如此的家國情懷著實讓人佩服。
其實這種責任感一直潛藏在他的心中。高一的時候,學校舉行“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展示”活動,當時的邵嶷毫不猶豫地填上了自己的職業(yè)理想:軍人或公務員,無論是哪種職業(yè),都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當其它同學都對他選擇“公務員”這一職業(yè)表示不理解時,他侃侃而談,分析中國的現(xiàn)狀和未來的走向,他說“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我們年輕人愿意為國家出力,那中國的未來一定非常美好”。他的演講讓同學們深深佩服。
這樣的職業(yè)理想一直延續(xù)到高考填報志愿,2013年他慎重地在“社會學”一欄中打上了勾,這意味著他將延續(xù)自己的職業(yè)夢想。進入大學后,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走入鄉(xiāng)野調(diào)研。2016年,他在浙江麗水市松陽縣掛職,希望通過基層調(diào)研掌握更多的實際情況,不負社會學系系歌中的那句歌詞:“肩上是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腳下踏著堅實的土地。”
邵嶷說:“我覺得我國現(xiàn)在在很多社會問題上的反饋和改善機制做的都不夠完善,歸根結(jié)底是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到位,或者說長期以來“中國化”的程度不夠,如果像我們學校很多真正的大牛們能夠投身到基層治理,能夠投身到國家建設,那么實現(xiàn)中國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真的是指日可待了。”
“高中到大學不僅是成長的一個跨度,從本質(zhì)上來說,更是一個人進入社會的過渡和轉(zhuǎn)折期,是很關鍵的。高中的學習加上大學四年的學習與社會調(diào)研,邵嶷明確了自己的“興趣點”——政府研究和社會治理相結(jié)合,如今已成為一名北大社會學研究生的他,心中愈加明晰——作為社會學人,情懷未已,責任甚重。
![]() ![]() |
主辦單位:常州市第一中學 蘇ICP備05086717號-1
地址:常州市椿桂坊蘇家弄55號(213003) 聯(lián)系電話:(0519)88121926 (周一到周五,8:00-11:00,13:30-17:30)
技術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常州萬兆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訪問統(tǒng)計